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初等環境與建築設計二
Fundamental Environmental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Ⅱ) 
開課學期
105-2 
授課對象
工學院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授課教師
康旻杰 
課號
BP5016 
課程識別碼
544EU1790 
班次
 
學分
6.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A,B,C,D(18:25~22:00)星期五A,B,C,D(18:25~22:00) 
上課地點
公館104公館104 
備註
本課程以英語授課。第一次上課考試後決定是否可以上課。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1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52BP5016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乃延續初等環境規劃設計(一)的操作,將空間劇本帶入更真實的場域,進一步透過社會角色、地景紋理、及地方敘事的分析,建構因地制宜、以人為本的「地方營造」(placemaking)設計方法。

目前場域暫定於台北社子島,確切地點等安排時間參訪幾處聚落後再做最後確認,包含:
1. 社子島 浮汕聚落 李忠記宅
2. 社子島 溪洲底聚落 船屋-戲台口路徑
3. 社子島 溪沙尾聚落 水岸腳踏車道-李和興宅路徑
4. 社子島 浮州聚落 萬和園
此外,值得評估的地點還包含了東園街萬華健康服務中心後方的國小宿舍,機關用地9號的分享空間
5. 加蚋仔 機九

這兩處場域皆延續過去城鄉所實習課既有的空間與社會基礎,甚至部分空間有機會直接動手改造。本學期初環還有一基本的設計態度,類似Design Like You Give a Damn書名與相關案例直接揭露的價值,乃一具有社會介入企圖的設計(socially engaged design)。田野即是學習場域,設計即是行動過程。

我們同時將借用Henri Lefebvre關於「表徵的空間」(space of representation)理論,作為認識場域的開始,但這些常民甚或違章建築,本身的營建法則迥異于現代性契約下的建築生產,不一定先具備外顯的「表徵」(如建築圖說或模型)才被營造,如何理解其現存空間符號本身的類型與意義,必須經過研究與測繪。當我們註記場域中既有的建築模式與空間構造,猶如逆向歸類「空間的表徵」(representation of space),亦即,從常民「空間實踐」(spatial practices)下所生產的「表徵的空間」,先重新被賦予「空間的表徵」的意義源頭,再由此萃取下一階段空間生產所依賴的模式、類型、或批判。當我們系統化這些空間實踐下的表徵,可能可建構出一套屬於場域自身的模式語言,並借此發展與設計相關的空間劇本。

若時間允許,本課程亦鼓勵同學組隊參加新北市「構宅青年」的設計提案,這部分將與同學討論後再決定:
6. 構築青年公共住宅 競圖
 

課程目標
1. 學習「地方營造」的設計方法 (learning the methodology of placemaking in design)
2. 真實基地的田野研究及動手實踐 (hands-on practices and field researches of the real sites)
3. 協力設計與社區參與 (collaborative design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課程要求
1. 全程課程參與及設計實踐
2. 田野研究與再現 field works and representations
3. 不同階段的繪圖,模型製作,與報告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待補 
參考書目
1. Design Like You Give a Damn (II): Building Change from the Ground Up – Architecture for Humanity (Kate Stohr & Cameron Sinclair), New York: Abrams (2006)
2. Expanding Architecture: Design as Activism - Bryan Bell & Katie Wakeford, Metropolis Books (2008)
3. Small Scale, Big Change: New Architectures of Social Engagement –Andres Lepik, New York: MoMA (2010)
4. Rural Studio: Samuel Mockbee and an Architecture of Decency – Andrea Oppenheimer Dean, Princeton Architecture Press (2002)
5. Beyond Shelter: Architecture and Human Dignity – Marie J. Aquilino, Metropolis Books (2011)
6. A Pattern Language, Towns, Buildings, Constructions – Christopher Alexander, Sara Ishikawa, & Murray Silverste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7. Architecture and Field/Work - Suzanne Ewing, Jeremie Michael McGowan, Chris Speed, Victoria Clare Bernie, Routledge (2010)
8. Learning from Delhi: Dispersed Initiatives in Changing Urban Landscapes - Maurice Mitchell, Ashgate Publishing Ltd. (2010)
9. The Power of Pro Bono: 40 Stories About Design for the Public Good by Architects and Their Clients – John Cary, Metropolis Books (2010)
10. Portraits from Above: Hong Kong’s Informal Rooftop Communities(樓上風光:香港天台窩) – Rufina Wu (鄔南薰)& Stefan Canham, Hong Kong: Kubrick (2009)
11. Made in Tokyo(東京製造) – Atelier Bow-Wow, Kajima Institute (2001)
12. Made in Shanghai(上海製造) – Li Xiangning, Li Danfeng, Jiang Jiawei (李翔寧,李丹鋒,江嘉瑋), Tongji University Press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14)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